最新资讯|从景点IP到城市记忆:文旅品牌视觉建设方法论。
在过去十年,很多文旅品牌的视觉识别仍停留在“名胜+特产”的阶段。设计一套logo,用山水、名楼或民俗做图形,配色参考当地剪纸、陶瓷、辣椒红,乍一看确实有“地方风情”。但问题在于,这些视觉语言能否真正承载一座城市的气质与记忆?答案是,未必。
这并不是说“土特产”风格没有意义,而是文旅品牌想要长效传播,需要的不仅是文化素材的堆叠,更需要系统性视觉方法论,让品牌从景点延展为城市记忆。
第一层:从“打卡景点”到“可感受的气质”
很多城市品牌的建设,往往止步于将城市资源“元素化”。比如青岛会用帆船、啤酒瓶、浪花作为主要视觉图腾,桂林则离不开山水、渔夫、竹筏。这种方式在早期有传播效果,但最大的问题是“同质化”。
例如,在2019年至2023年,全国有超过120个县市的文旅logo都使用了相似的“山水叠影”图形。用户难以在这些设计中感知差异,自然也就难以建立情感链接。
要解决这个问题,品牌视觉的任务就不再是“告知你来到了哪里”,而是“唤起你对这里的感受”。
就像成都的城市品牌视觉中,那些看似轻松俏皮的熊猫符号,不只是代表动物,而是映射出城市“松弛感”与“烟火气”;杭州的视觉系统,也早已不再只靠“西湖十景”,而是通过字体风格、色彩层次展现城市的诗意科技气质。
第二层:提炼地方性“视觉语言”,而非堆砌符号
真正优秀的文旅视觉系统,往往能用简练的方式,传达极具辨识度的地域性。
举个例子,上海城市品牌“海上源”计划就不局限于东方明珠和外滩图形,而是从“海派文化”中提炼出视觉语言——字体线条参考老式书报亭的招牌、色彩使用昏黄与冷灰,呈现出“都市怀旧与现代共存”的感觉。这种方式,不用直接画出建筑,也能让人一眼联想到“这可能是上海”。
再看一个近年成功案例:山西大同。这座城市用“古今融合”的视觉策略,将北魏文化的碑刻线条,转化为现代标识的构图逻辑,在博物馆、地铁指示、旅游产品包装中实现统一。即便你不知道这个城市的全部历史,也能通过视觉感知其“厚重与进步并存”的品牌印象。
第三层:打造统一视觉系统,助力城市记忆“留存”
视觉系统不是做一张logo图或一套导视牌就结束,它的意义在于“全域覆盖+一致感知”。
用户真正记住一个文旅品牌,不是因为一次打卡拍照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被提醒与触发。这需要城市的视觉系统在以下几个维度保持统一:
一是文字系统的规范。比如武汉市将“汉味”字体作为基础文字系统,不仅用于广告传播,还延展至城市文化产品、文创衍生品等。
二是导视系统的标准化。从机场、高铁站、景区到城市街区,如果品牌色彩、图形语言都一致,那么无形中会构建出完整的空间体验。
三是内容素材的适配力。如今文旅传播渠道高度碎片化,一个好的视觉系统必须能适配短视频封面、公众号封面图、游客手册、地图插图等不同媒介。比如贵阳以“森林城市”为主视觉,开发出多种图案系统,既能用于地标文创,也能出现在视频转场和线上直播场景中,形成“内容生态嵌套”。
第四层:做出“让年轻人愿意晒”的设计
Z世代已经成为文旅内容的主要传播者,他们不需要你告诉他“这个地方值得看”,而是希望你的视觉能提供“表达的素材”。
例如,重庆将“魔幻城市”的空间叙事,转化为3D折叠地标与立体字体,用于明信片、拍照装置和社交滤镜,不再只是“介绍景点”,而是给游客一个愿意拍照上传的“参与点”。
另一个例子是浙江丽水,早期的视觉风格偏传统,但近年逐步加入了插画风、手写感、拟物设计等方式,让“山中慢旅”具备更年轻的视觉表达,迅速在小红书上获得广泛分享。
数据显示,2024年第一季度,视觉识别系统更新的地方文旅品牌,其短视频平台转化率比未更新前提升了约38%,社交平台传播次数提升了超过55%。
结语:设计不是装饰,而是文化记忆的触发器
“土特产”风格当然有其魅力,但文旅品牌真正的任务,不是复刻地方的“名片”,而是创造一种“感受地方”的方式。
要想让游客来过之后不只是拍照打卡,而是能说出一句“那座城市给我的感觉是…”,品牌视觉就必须从浅层的“元素堆砌”,迈向深层的“文化表达”。
城市能否被记住,最终不是取决于你用了什么颜色,而是你讲了什么故事。视觉,只是这个故事最先被看到的一页。
文章整理:琥珀的心 |Date:08th May 2025 | 浒魄品牌视觉创意实验室 (深圳)| Hupool Brand Visual Creativity Laboratory (Shenzhen) | The picture is taken from the Internet and the copyright belongs to the original copyright owner。